广告

担当作为好支书⑧ | 茹会 :稳住“粮袋子”带领群众脱贫致富

2020/7/14 9:40:00   来源:中国山东网    

  空中植保飞机轻盈作业,地面智能喷灌机水花四溅,无垠的碧绿玉米杆随风摇曳,农忙七月,一幅生机勃勃的现代农耕图在高青木李镇乾旺村的田野里徐徐展开。

  乾旺村党支部书记茹会站在地头上,看着来回穿梭的机械,满目欣喜。连任村支书25年来,茹会带领村民们,从发展循环农业到探索村社共建,从壮大集体经济到带领村民致富增收,以“支部+合作社”的模式走出了富民强村的新路子。

  从一村到五村 蹚过25年“支书”路

  三年前,对木李镇的大部分人来说,乾旺村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,对当时担任原茹窑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会主任的茹会也是如此。

  改变,源于2017年。原先茹窑村、小田村、杨庄村、大田村、贩牛崔村5个村重新规划联合成了乾旺村,全村340户,1180口人。

  从茹窑村到乾旺村,茹会也一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。

  “无论咋变,我这里的责任始终没有变。”提起村居的变化发展,茹会说,从自己首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开始,就深感肩上责任重大,“如今的茹窑村,实际上是5个村子中的带头发展的‘老大哥’,肩负着以强带弱、引领脱贫的重要责任。不过在以前这里却是一个实打实的贫困村,集体收入几乎为零。”

  1995年,年轻有为的茹会首次当选为茹窑村党支部书记,上任伊始,他遍访老党员、困难户、钉子户,探索治村兴村之路。

  “一提起茹家窑(茹窑村),小伙子们找个媳妇都很困难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还没用上电,唯一的家用电器就像赵本山小品中说的那样,是一个手电筒。”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,分散、粗放、零星的生产种植模式,不但成本高,而且风险大,农户很难真正实现小康,为了彻底改变村庄旧貌,茹会决定对旧村址重新开发。

  一个冬天的酝酿和多次动员大会后,开发决议最终定了下来。

  但开发最缺的是啥?资金。没有资金一切设想都是空话。自知作为村里“领头羊”的茹会站了出来,把自己的五零拖拉机作为抵押贷款50000元,进行村庄改造开发。他率先垂范,首先从自己的老宅基地开始入手,经过一冬一春的努力,搬动土方40000余方,动用两台推土机、铲运机,把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全部拆除,终于整理出了150多亩耕地。

  1998年,大众日报曾经刊发过这样一条新闻:押上自己拖拉机,为民造出百亩田。说的,就是村支书茹会。

  “1998年春天,全体村民喜迁新址。2002年,我建了蔬菜大棚,紧接着上了沼气池,搞循环农业新模式,用沼液沼渣培植大棚农作物。当时种大棚的农户基本上都脱贫致富。”在茹会的组织带领下,村民们也慢慢看到了好日子的曙光。2013年,中央一号文件出台,鼓励支持承包土地流转,这再次给了茹会极大的启发——领办合作社。

  2014年,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,茹窑村兴茹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,全村350亩耕地实现全部流转,村民入社经营。“合作社的模式是股份+合作、底金+分红,老百姓用土地入股,一亩地一个股份,一个股份(每年底金)1000块钱。等到秋后盈利了,再按盈利的30%作为第二次分红,70%作为村集体收入,主要用于公益事业。”

  当时,这种模式在高青还是第一家。全村土地由合作社托管,合作社负责采购、提供农资,集体管理、专人种植、统一销售。“农民的承包权既没有丢失,也没有淡化,在外打工的解除了后顾之忧,无形中就增加了他们的收入。”茹会说,社员年底分红,再加上外出打工挣的钱,一年就能拿到四五万。

  一社两机制 探索出抱团发展新模式

 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产业振兴的基础,更是推动新时代农村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。5个自然村,2730亩耕地,怎样主动适应新经济形势,带领乾旺村群众发家致富一直是村党支部在努力破解的难题。

  2017年,新的行政村乾旺村成立,茹会也将“茹窑模式”一并带了过去,通过村党支部带领群众领办合作社,积极探索“村党组织+合作社+社会化服务”发展模式。但茹会也慢慢发现,像原茹窑村完全托管的模式,在其余四个村并不能完全适应,考虑到实际,实施“一社两制”融合发展来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,或许是一个新的出路。

  “这,还得托了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福。”茹会说的社会化服务,正是中化高青MAP(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)技术服务中心。以将高青打造成整建制优质粮食订单生产基地县为目标,这个中心正着力在全县打造“MAP”镇、“MAP”村,可为农民提供从良种供应、耕种播收、化学防治、订单回购到粮食仓储的全过程社会化服务,实现粮食规模化、产业化种植,帮助农民种出好粮食,卖出好价钱。

  乾旺村也不例外,自2018年开始深入开展与中化MAP农业种植合作,对剩余2000余亩土地进行了半托管服务,通过购买大型农机、配套农具及无人机等农耕设备用于耕种,大大节省了生产成本,合作社盈余服务费收入与群众进行二次分红。

  茹会坦言,最受益的还是鳏寡孤独和身有残疾的弱势群体,这样的模式使他们的收入有了提高,生活也有了保障。“村里的贫困户茹宗刚夫妇由于遭遇车祸行动不便,无法外出打工,土地参股入社之后,他家的土地,在一分钱不用投,一点劳力不用出的情况下,可以领到保底费用,并且在合作社里面又有了一份安心的工作。”

  “在自己村里农业合作社里打工,离家近,更方便接送孩子,这样既能挣钱又不耽搁家里杂碎的事务,以后再也不用发愁了。”茹宗刚感慨,这么多年自己终于摘掉了穷帽子,现在入社参股的收入,务工收入和各种补贴加起来一年3万左右,也能供得起两个孩子上学了。而对于72岁的董士乡来说,自家的土地也不会因为自己干不了而荒了,“村里有了合作社,地也有人种了,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!”

  一社两制,半托管服务,在茹会的带领下,坚持因地制宜的乾旺村切实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,让群众得到了实惠,也尝到了规模经营的甜头。

  “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。”66岁的茹会时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,而他也用行动实实在在践行着这14字箴言。从依托“村党组织+合作社+社会化服务”发展模式抱团发展农业,到坚持“党建+小微企业”,立足村级传统产业加工,依托村内旅游包(帽)、中药橱柜生产优势,助力群众脱贫增收……如今,多元化经济成为了乾旺村村民致富增收的新模式。

  近年来,乾旺村连续获得全市“时代先锋”、先进基层党组织、市级文明村、全省示范合作社、乡村振兴示范村、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,令人刮目相看。市派第一书记张军凯介绍说,2019年,乾旺村成为全县唯一一个荣获“基层党建、集体经济发展、美丽乡村建设、农村社会治理”4面红旗的村,打造出了乡村振兴的“乾旺样板”。

  进入7月,村里的玉米管理即将进入大喇叭口的关键期,这几天茹会正招呼着村民拿着植保无人机去喷洒农药,“前段时间咱村里刚签下了1200亩的订单麦和1000多亩订单玉米,日常的管理也得跟上!”

  玉米地里,泥土的味道混合着草香扑鼻而来,对这位与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支书来说,这,就是最幸福的时刻。(张雪 许炳棋)

编辑:徐子喻    责任编辑:徐茸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