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告

美食美器 走到一起 淄博举办全国首个美食美器文化节

2018/11/12 10:08:54   来源:中国山东网    

  中国山东网淄博11月12日讯 (记者 徐建彬 徐子喻 通讯员 李福源) 11月11日,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会——第十七届博山美食美器文化节开幕。

  全国乃至世界举办美食节的地方不胜枚举,有着“中国鲁菜名城”美誉的博山区也已举办了十六届。以陶瓷、琉璃、玻璃等美器产品为主题的节日,在全国也不少。可是,将美食与美器合璧,举办美食美器文化节,在博山区是第一次,在全国乃至世界也很鲜见。美食美器,唇齿相依,博山美食美器文化节的举办,让美食美器走到了一起。

  俗话说:“民以食为天。”吃,是中国人的头等大事,吃得赏心悦目,更是一大乐事。食器,作为美食的载体,从古至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成为中华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。清代帝师孙廷铨在《颜山杂记》中论述到:“生人之道,始于饮食,饮食,天下之大欲也。则饮食之器,天下之大用也。”将饮食用的器皿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有美味的地方,必定有美器;而有美器的地方,肯定也少不了美食。

  明清以来,随着煤炭、陶瓷、琉璃三大业的发展,带动了博山饮食业的兴盛,聪明的博山人因地制宜,根据博山菜的特点,设计出了种类繁多、大小相宜的陶瓷、琉璃器皿,以与美食盛馔相配合。形态有别、图饰不同的盛器与五彩斑斓、色香俱佳的菜肴搭配,不仅给人味觉上的享受,更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。

 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纵论观美食与美器的发展史后,叹道:“古语云:美食不如美器,斯语是也。大抵物贵者器宜大,贱者器宜小,煎炒宜盘,汤羹宜碗,煨煮者宜砂罐。参错其间,方觉生色。”这是美食与美器搭配的精彩论述,也无疑是对美食与美器关系的一个精练总结。不同的美食,盛放于不同的器皿之中,美食固然是一道美味,珠联璧合之后,更是成为一件艺术品。

  博山人很早就注意到美食与美器的关系,如曾经盛极一时的青花大鱼盘,其实用功能就是作为一件容器来盛放东西,在博山当地多用来盛放水饺,聪明的博山窑工在实用的前提下,对其进行了装饰,并且运用娴熟的技艺与丰富的创造力进行创作,将装饰彩绘做到极致,里面富含窑工们对精神生活的观照。使用者会被其所传达的精神力量所感染,而产生一种共鸣,由于这种心理作用,在使用鱼盘时会感觉更加得心应手,所以,博山青花鱼盘的装饰是依附于其功能,反过来又促进其功能价值的实现。

  清末,山头窑匠陈希龄烧制成功茶叶末釉。因为他以“螃蟹”为题材设计雕塑品生动别致,故世人给他起一绰号曰“大螃蟹”,由此更加出名。陈氏造之螃蟹不仅造型生动,釉色纯正,而且设计巧妙,既可以摆于案几,供人欣赏,又可以其腹盛菜食之于桌,尤以盛“蟹黄汤”,更是妙趣横生,因此,被官宦富豪之家视为必备之器。由于陈希龄技艺卓著,故山东省工艺局授予他“技师”之称,山东巡抚衙门赐予黄马褂一袭,并享有见官不下跪的待遇。

  酥锅是博山的代表性菜品之一,但想要吃到正宗的博山酥锅.就必须要用陶器,而且最好是用博山本地出产的陶器。因为这儿的陶器密度好、硬度高,烹制出来的菜肴具有一种特殊的好味道。聪明的博山人将陶瓷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,除酥锅外,还用陶器烹制出很多种菜肴,陶锅炖鸭、清炖虹鳟鱼、博山烩菜等,都是博山最早用陶器烧制出来的。

  食物与器皿的搭配不仅在于材质上的意境,在色彩、纹饰、形态以及图案的搭配上都有相当的学问。食与物的艺术,是人们自古以来孜孜不倦的高雅追求,更是人们感受美好生活的最佳途径之一。宗椿理先生在评价食器的文化地位时说道:“饮食是与人类生活最为贴近的一件事情。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,其中饮食器具是其物质文化的核心所在。与此同时,饮食器具作为人们生活器用的物质载体之一,所体现出来的造型艺术、工艺制作、风俗习惯、社会功能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政治生活的阶级性,凡此种种,皆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具体表征。”

  博山的美器一直是伴随着美食的精进演变而不断发展,时至今日,博山区有日用陶瓷、日用玻璃生产厂家近百家,生产的中餐具,咖啡具,茶、酒具,杯碟,宾馆用具等有上万个品种,产品每年销售几十亿件。

  勤劳聪慧的博山人,在不断提升完善博山菜的菜品体系和宴席格局的同时,积极致力于美食器具的研发利用,将美食与美器完美地融合在一起,共同诠释着博山餐桌上的美学。

编辑:刘帅    责任编辑:温伟伟

相关阅读

免责声明

1、凡本网专稿均属于中国山东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中国山东网的作者姓名。

2、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(非中国山东网)”的信息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若作品内容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核实确认后尽快处理。

3、因使用中国山东网而导致任何意外、疏忽、合约毁坏、诽谤、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种损失等,中国山东网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4、一切网民在进入中国山东网主页及各层页面时视为已经仔细阅读过《网站声明》并完全同意。